| 廣告聯系 | 簡體版 | 手機版 | 微信 | 微博 | 搜索:
歡迎您 游客 | 登錄 | 免費注冊 | 忘記了密碼 |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

首頁

溫哥華資訊

溫哥華地產

溫哥華教育

溫哥華財稅

新移民/招聘

黃頁/二手

旅游

為人類自閉症“取經”的猴子們

QR Code
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,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... 圖標,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,謝謝!
  2016年猴年春節前夕,大家對六小齡童扮演的孫悟空能否出現在央視春晚上,充滿期待。在華人世界裡,《西游記》中的孫悟空無疑是最受歡迎的神話形象,因為孫悟空神通廣大,一路護送唐僧西天取經,上天入地,降妖除魔,完成了一個個凡人所不可能完成的使命。而今,科學家們悉心培育出一批具有“特異功能”的轉基因猴,肩負特殊使命,希望為飽受遺傳缺陷之苦的人類,探尋自閉症等遺傳病致病機理,最終取得治療這些疾病的“真經”。


  練就綠色熒光的“基本功”

  生病對於人類來說,既是難以避免的,又是非常痛苦的,而有些疾病則由某些遺傳突變引起的,有點父母會將這種痛苦傳遞到下一代,影響整個家庭,甚至波及到全家族,這正是遺傳病的可怕之處。人類遺傳病分為單基因遺傳病、多基因遺傳病和染色體遺傳病等三大類,其中比較常見的遺傳病包括紅綠色盲、血友病、白化病和多指症等。


  近年來,人類遺傳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,被發現的遺傳病種類也在不斷增加。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,僅單基因突變引起的人類遺傳病就多達上萬種,但是大多數遺傳病的致病機理仍不清楚,更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。

  由於人類遺傳病多為基因突變引起的,通過轉基因技術,將動物某些基因進行人工突變,培育出能模擬人類遺傳病症狀的轉基因動物,被認為是研究人類遺傳病致病機理的有效途徑。由於制作成本較低,技術相對成熟,轉基因小鼠已發展成為最常見的人類疾病動物模型,但是其在遺傳特性、生理結構、症狀表現等方面均與人類存在較大的差異。

  作為遺傳特性、生理結構等方面人類最為接近的動物,猴子已在生命科學研究、新藥篩選、人類疾病機理研究等方面作出巨大貢獻,甚至像孫悟空一樣,搭乘宇宙飛船上天,為人類在太空中探路。在研究人類遺傳病的道路上,人類自然不會忘了猴“表親”。

  與太空探險一樣,美國人在轉基因猴研究上也在領跑世界。2001年1月,美國《科學》雜志公布了一項重要消息,世界上第一只轉基因猴降生於美國俄勒岡健康科學大學。與這只轉基因獼猴一同降生的還有它的兩個兄弟,但只有這只轉基因公猴渾身能發著綠色熒光,被科學家們取名為“安迪”(ANDi)。當然,安迪並非有什麼特異功能,而是被美國科學家在胚胎期轉入大名鼎鼎的綠色熒光蛋白基因,在紫外線照射下,身體各個組織器官均能發綠色熒光。安迪的出生,標志著人類已經掌握了轉基因猴的制作技術,下一步就可以研發真正的人類遺傳病轉基因猴模型了。

  美國科學家采用一種叫慢病毒載體轉染的方法,將綠色熒光蛋白基因轉入獼猴早期胚胎,這種慢病毒載體保留了水包性口炎病毒侵入宿主細胞核的功能,可以攜帶外源基因整合到宿主基因組中,但不具有病毒的致病性和傳染性。


  安迪誕生後,激起了其他國家科學家研究轉基因猴的熱情。2009年5月,日本科學家在英國《自然》雜志上宣布,日本第一批轉基因熒光猴也誕生了,而且其發光的“特異功能”還能遺傳給後代。中國科學也不甘示弱,2010年10月,美國《國家科學院院刊》(PNAS)宣布中國兩只能發出綠色熒光的轉基因獼猴出生,是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季維智研究員等研究小組共同培育的。中日兩國科學家在轉基因猴上先後取得成功,人類疾病轉基因猴模型研究的國際競爭序幕剛剛拉開,好戲還在後頭。

  美國猴患上“亨廷頓舞蹈症”


  當然,美國日本中國等國科學家培育轉基因熒光猴,不是為了好玩,而是為研制人類遺傳疾病模型做好技術准備。

  其實,早在日本中國掌握轉基因猴制作技術之前,培育世界上第一只轉基因猴的美國科學家Anthony·Chan博士研究團隊,已於2008年前培育出國際上首批人類疾病模型轉基因猴。

  這次,他們針對的是一種叫亨廷頓氏病(Huntington'sdisease)的神經退行性遺傳缺陷,早期症狀主要表現為輕微的運動障礙和認知退化,患者後期則表現出不可控制的劇烈顫搐,並能發展成癡呆,生活完全不能自理。該病一般在35-50歲之間發病,患者遭受10-20年病痛折磨後死亡。亨廷頓氏病主要發生在歐美國家,如美國現有約3萬人表現出該病症狀,約有15萬人受到其潛在威脅,該病在亞洲和非洲則較為少見。

  對亨廷頓氏病的認識始於歐洲中世紀,最初,人們根據該病的主要症狀取名為“舞蹈症”,“遺傳性舞蹈症”等,但直到1872年,年輕的美國醫生喬治·亨廷頓首次全面描述了該病,正式取名為“亨廷頓氏病”。

  又過了120多年,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,最終發現了引起亨廷頓氏病的是一個位於人類4號染色體短臂的“亨廷頓”基因發生突變,其第一個外顯子中有一些三聯核苷酸(CAG)重復,正常人群的CAG重復少於26個,自己和後代都不會得病,當某個人的CAG重復數為27-35個時,自己不得病,後代有較小的概率患病,但重復數等於或大於36個時,自身則會表現出症狀,而且後代有50%的概率患病。亨廷頓基因突變後,其編碼的蛋白質含有過多的谷氨酸,被稱為“變體亨廷頓蛋白”,引起大腦紋狀體和皮質區域的神經退行性變,是引發亨廷頓氏病的重要原因之一,但是其中機理還沒有完全闡述清晰,而且更重要的是,迄今為止還沒有找到針對該病較為有效的藥物和治療方法。
覺得新聞不錯,請點個贊吧     還沒人說話啊,我想來說幾句
上一頁12下一頁
注:
  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,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!
  • 在此頁閱讀全文
    猜您喜歡:
    您可能也喜歡:
    我來說兩句:
    評論:
    安全校驗碼:
  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
    The Captcha image
    Terms & Conditions    Privacy Policy    Political ADs    Activities Agreement    Contact Us    Sitemap    

   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

    頁面生成: 0.0317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.0014 秒